清晨的集镇早市上,带着晨露的高山蔬菜与游客的欢笑声撞个满怀;三峡古枫香园的林间步道上, 游客三三两两漫步其间,衣角沾着草木的清香;夜幕降临时的土家夜市里,酸汤牛肉的酸辣混着摆手舞的鼓点,把山间的清凉酿成了醉人的烟火气。
这个夏季平均气温仅25℃的山间小镇,正以“凉”为钥,打开生态价值转化的新大门。入夏以来,5万人次游客在这里寻得清凉,其中近三成来自周边区县,31.7%的住宿餐饮营业额增幅、69.9%的批零销售额增长,让“凉资源”切实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“热收益”。

生态打底 特色业态激活高山资源
清晨的恒合集镇早市,早已是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。村民们背着竹篓,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,早起的游客穿梭其间,边逛边与摊主讨价还价,叫卖声、询价声、闲谈声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山乡清晨的热闹序曲。
与此同时,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峡古枫香园内,接待大厅里客来客往,入夏以来,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的民宿几乎天天客满,不少游客提前一周就预订了房间。
连日来,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万州进入了“烧烤”模式。而在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5℃的恒合却独享一片清凉,前来纳凉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。

恒合的“火”,始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。相较于山下城区动辄35℃+的高温,这里5-8℃的温差,成了盛夏最诱人的“天然空调”。但恒合的智慧,在于不把宝只押在气候上——当“凉资源”遇上土家文化,碰撞出的是更持久的吸引力。
近年来,恒合聚焦生态优势、土家文化,集中资源构建“122+N”旅游图谱:以三峡古枫香园这一4A级景区为核心,串联“苏马荡—三峡古枫香园”“苏马荡—恒合石桶寨—白土人头寨”两条精品旅游线,打造美食、夜市两大特色支撑,再辅以N个散落山间的自然风光场景。全新升级的“云游恒合”微信小程序,整合了108处景点和民宿信息,已为4万人次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;上半年新增的21家品质民宿,让全乡民宿总量增至135家,从土家吊脚楼改造的“网红民宿”到简约现代的“山景小屋”,满足着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。
为了让游客“吃得尽兴”,恒合紧扣“跟着美食去旅游”的潮流,举办“寻味恒合·善食康养”名菜评选活动,精选“酸汤牛肉”作为公用美食IP——这道用本地黄牛肉和高山辣椒熬制的佳肴,酸辣开胃,成了游客必点的“打卡菜”。全乡商户联合推广这一品牌,带动上半年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31.7%。
夜市经济更成了消费的“引爆点”,“土家风物”主题市集吸引来自四川、利川、云阳、开州等外地和本地50多家商户参与共建精品夜市,联动万州“四大剧团”和避暑人群推出周周“夏季村晚”,丰富“逛市集、赏民俗、品曲艺”沉浸式新体验,上半年限上批零销售额增长69.9%。
现在的恒合,不仅有“全国面积最大的古枫香树群落”“鹰嘴岩巴楚门户”等自然景观,更有“土家原乡文化”“传统祥瑞的鹿文化”等人文瑰宝,高山森林、峡谷云海、田园乡愁交织成画,持续释放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红利。

场景创新 拓展文旅消费新模式
不久前,恒合土家族乡摸鱼节在石坪村石桶寨农业公司产业园区欢乐启幕,300余名来自各地的“摸鱼好手”齐聚一堂,在田间泥塘里追鱼、捉鱼,于欢声笑语中重拾童年野趣,解锁高山避暑的别样打开方式。
此次摸鱼节只是恒合土家族乡今年夏季系列活动的一角。为让游客“玩得多样”,恒合坚持“月月有主题、周周有活动”,策划推出高山欢乐跑、露营音乐节、玫瑰香桃采摘、亲子摸鱼等系列主题活动,让清凉体验“周周不重样”。
除了节会活动,恒合蓬勃兴起的露营、夜市、特色美食等多元消费场景,也让游客愿意“多待几天”。每到夜幕降临,场镇的烧烤摊前便吆喝声不断,游客们或围坐品尝美食,或在民族广场拍照打卡,不亦乐乎。

“白天享清凉,晚上逛街市、吃烧烤、和朋友聚会,体验太棒了!”游客张全说道。
这些精心设计的场景,让避暑不再是简单的“躲热”,而是一场集自然享受、趣味体验、情感共鸣于一体的综合消费。白天在林间帐篷里喝茶看云,傍晚去“土家风物”市集淘山货,夜晚围坐烧烤摊听土家山歌,在恒合,每天都有新玩法。
为让更多人知道恒合的好,当地还下足了宣传功夫:“恒久清凉·合你共享”夏季文旅直播单场观看人次突破20万,累计播放量超百万;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开展“新锐网红”培育计划,19名本土网红带动52家民宿创作短视频,二季度网络传播量超260万次。线上热度加速向线下客流转化,推动上半年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.3%。
这些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,成功激活了恒合文旅消费市场,催生出文旅消费新业态。

富民为本 拓展文旅兴乡新动能
入夏以来,恒合土家族乡凤安村的蒲克萍忙得团团转,她家的民宿基本天天爆满。
2018年,蒲克萍捕捉到恒合发展避暑经济的机遇,将自家离场镇仅500米的土房改造成民宿,用玉米糊糊墙面、拿竹篾编灯罩,这个仅有6间客房的“土味”民宿,靠着地道的农家菜和淳朴待客之道,获得了不少游客的青睐。
“前院菜园可以体验采摘,散养土鸡可现煮现食,这段时间是生意最红火的时候,40个床位加上餐饮、农产品销售,预计今年收入能突破10多万元。”蒲克萍乐呵地说到。
蒲克萍民宿生意的红火,是恒合“凉资源”变“热经济”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恒合聚焦“大乡村”篇章,深耕避暑经济,擦亮“云上恒合”品牌,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百姓。
在让游客“留下来”的同时,恒合更注重延伸文旅产业链,让清凉经济的效益向多元领域扩散,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。构建起了多元研学体系,提档升级14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,推出首批研学基地2个,12个民宿接待70余个研学团队,开发土家文化等研学课程45个。
文化的浸润让恒合的“凉”更添厚重底蕴,创建文化传播矩阵,以鹿鸣书院为支撑,打造“中心书院+15个村社校书屋”阅读圈,融合土家元素开展读书会、“鹿鸣讲坛”等活动16场次,受众达3万人次,成功举办第二届万州鹿鸣书院诗经节,网络话题传播达5万余条。
此外,恒合还共建校地合作平台,深化与市教委帮扶集团及市属高校共建“乡村振兴实践基地”,引入“三下乡”团队16支,推动中药材种源繁育、三峡贡米试验等8项高校科研成果在恒合转化,助力村集体增收102万元,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.7%。
如今的恒合,鹿鸣书院的读书声与民宿的欢笑声交织,科研基地的实验田与观光农业的花海相连,古老的枫香树见证着山乡的新变。这片被清凉滋养的土地,正用生态的画笔、文化的墨汁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鲜活答卷。
记者 陈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