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规划,武隆将依托仙女山与白马山的资源禀赋,通过空间管控、政策创新与技术赋能,构建“世界级旅游度假区”与“国际化高山生态康养目的地”协同发展、“仙白辉映”双核驱动的新格局。
仙女山:做“减法”保生态,打造世界级旅居服务核心
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载体,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明确实施居住用地“不增只减”政策——对度假区居住用地实行容量总控,不再新规划和储备居住用地。

“这一决策基于对区域交通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科学评估。”武隆区副区长袁丁在发布会上表示。据透露,仙女山原国土空间规划中剩余未实施的居住用地规模已调减1000亩,腾出的土地将优先用于酒店、精品民宿、文体设施等旅居配套建设。以生态承载力为刚性约束,以市场需求为动态标尺,通过空间管控、政策创新与技术赋能,实现“保护与发展”的双重目标。

为平衡生态保护与市场投资需求,武隆同步推出《促进住房消费10条》,通过“购房赠送景区通行权益”等措施激活存量住宅市场。同时,重点推进空间优化和完善功能配套,精准规划休闲度假、娱乐体验、健身运动、医养康养等产业业态;培育一批精品民宿、目的地酒店、特色商业街区集群,常态化举办一批文体旅融合活动,让度假区迸发出新的激情、新的活力。

白马山:低密度“精算”,构建国际康养生活范式
与仙女山形成功能互补,白马山度假区以“国际化高山生态康养度假目的地”为定位,在9.5平方公里的天尺坪区域实施网格化土地管理:
具体举措包括——锁定建设用地总量,核心康养区容积率严控在1.0—1.2,公共配套区控制在0.3—0.6;建筑形态与景观视野精准约束,结合地形划定“建筑高度红线”,确保峡江云海、高山茶田等自然景观的公共共享性。

为消除开发预期差,白马山推行“实体样板+虚拟验证”双轨管控模式。规划部门要求开发商专项公示配电房、垃圾站等邻避设施布局,并将其纳入审批要件,同时通过数字模型实时比对建筑方案合规性。同时,建立“开发—建设—运营”全周期管控体系,要求开发商在销售阶段完成实体示范区建设,并运用VR全景预演技术1:1还原项目效果,确保设计理念直观传达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康养居民都能享万亩森林氧吧,望峡江云卷云舒。”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加红介绍道。

“两座山不是竞争关系,而是功能互补的生态共同体。”袁丁指出,仙女山以文旅设施覆盖率、游客承载力为考核核心,布局商业服务业用地;白马山则以低密度开发达标率、景观视野保护度为指标,构建高山康养生活范式。

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品质深耕”,从“土地财政”到“服务增值”,武隆正以仙女山、白马山“两山”错位发展为契机,撬动中国旅居城市发展的范式转型。在这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中,武隆给出的答案,或许将为更多山地城市提供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