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闻天下 综合频道 聚焦头条 查看内容

活力中国·低碳重庆丨细抠“减”法 节能降碳让重庆天更蓝

2025-8-20 14:38| 发布者: 刘昊迪| 查看: 1| 评论: 0 |来自: 重庆华龙网

        核心提示:

向绿而生,重庆追求低碳发展。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,央地媒体走进区县开展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重庆主题采访,收获满满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注意到,在海量的信息背后,有四条脉络清晰可见,这就是产业新路径、智慧新场景、低碳新范式和雄奇新风景,而在它们的背后,则是重庆关于“加减乘除”的发展思考。

谋发展,“效益”总与“加法”紧密相连。

此次“活动中国调研行”深入重庆,则让记者们感受到了这座火热城市背后的“减法”智慧。

节能降碳、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减法哲学,当工厂的废液重归循环,当城市的垃圾化作能量,这些“减法”的案例,正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。

顺“水”推舟

“水空调”节能30%

炎炎夏日,空调成为城市用电的“大户”,但在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,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“水空调”系统正悄然改变着传统降温方式。

这里没有传统写字楼常见的空调外机轰鸣与热浪排放,江水源热泵项目正悄然汲取着母亲河的自然温差,为摩天大楼群输送着清凉。

“夏天江水温度比环境温度低,可借温差制冷水;冬天江水温度比环境温度高,能借温差制热水,并将冷水、热水供应给企业用于空调的制冷、制热。”寸滩港城公司新能源服务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晶介绍,该项目可节能超30%,节省机房面积2.2万平方米。

记者们实地调研重庆江北嘴江水源热泵项目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
记者们实地调研重庆江北嘴江水源热泵项目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

数据显示,江水源项目相较于常规冷热源系统,电力设备装机容量减少52646kW,项目全年运行费用减少5393万元,节约用水198万立方米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938吨、二氧化硫排放量1804吨、碳粉尘排放量16353吨、氮氧化合物排放量902吨。

这只是重庆节能降碳探索的一个缩影,目前全市已建成17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、16个国家级绿色园区,像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
同样是制冷行业,美的制冷将绿色理念贯穿污染防治全过程。

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“国家级绿色工厂”和“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”,美的制冷将“绿色基因”深植于研发、生产、管理的全链条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“绿色成绩单”:碳排放强度下降32.5%,年贡献绿电约460万度,减碳约2620吨,超过25项绿色工艺技术落地应用,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00吨。

这样的减法,减掉的是庞大的能耗与惊人的排放,换来的是制冷与建筑领域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。

化重为“氢”

氢能源汽车不排尾气

“自主研发的氢动力系统已搭载国内多个品牌车型,行驶时不排尾气只排水,非常环保!”

当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重庆采访团走进九龙坡区博世氢动力系统(重庆)有限公司(下称“博世氢动力”),记者们纷纷为“重庆造”氢能源汽车点赞叫好。

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,氢动力燃料电池具有独特的优势。面对高海拔、夏季高温、冬季高寒等复杂的应用场景,氢动力模块如同强劲的“心脏”。

“相比固态燃料电池,氢燃料电池充能更快,在高海拔、低温等环境中性能保持较好。”据博世氢动力相关负责人介绍,公司研发的是载重49吨的重卡,只需10多分钟充能,就能实现600多公里的续航。

“在这个月内,搭载博世300千瓦氢动力模块的49吨重卡即将在新疆天山地区实现规模化运营。”有关负责人透露。

 

新能源汽车要聚势成链,离不开上下游的同步发展。在重庆长寿区,就有一个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车用氢供应中心。

2022年6月,位于重庆长寿区的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(下称:川维化工)生产厂区,氢燃料电池供氢装置项目建设正式启动,对工业“尾气”进行大规模提纯。

记者们在川维化工采访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
记者们在川维化工采访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

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公司甲醇运行部副经理董礼介绍,川维化工之所以能提供氢气,是因为其在生产醋酸产品的过程中,会产生工业副产氢气(可以理解为工业“尾气”)。过去,因受技术限制,这些粗氢主要是被当作生产醋酸的燃料烧掉,未能实现高效利用。

川维化工氢气纯化装置,采用中国石化自主提纯技术,以天然气副产氢气作为原料,集氢气提纯、加氢为一体,具有氢气纯度高、综合成本低、能耗低和碳排放低等优势,每天可向社会供应纯度为99.999%的高纯氢6400公斤,为成渝氢走廊和西部氢谷建设提供基础配套。

这样的减法,减掉的是滚滚黑烟和柴油消耗,换来的是重载运输领域零碳未来的清晰轮廓。

涅槃重生

水泥厂生态修复迎来白鹭

在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:海螺水泥),数千只白鹭悠然栖息于绿树丛中。这幅工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画卷,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水泥厂烟尘弥漫的刻板印象。

8月15日,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重庆主题采访团走进重庆忠县,记者们共同见证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的高质量发展。

走进海螺水泥厂区,满目葱茏。2015年春,一群白鹭选择这片绿洲筑巢繁衍。此后每年春夏,数千只白鹭如约而至,成为厂区流动的生态勋章。

白鹭对生态环境很敏感,被称为“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”。其栖息状态是衡量当地水质和空气质量的“活体指标”。

数千只白鹭悠然栖息在重庆海螺水泥厂区。忠县宣传部供图
数千只白鹭悠然栖息在重庆海螺水泥厂区。忠县县委宣传部供图

据介绍,厂区东侧曾是一块30亩的裸露矿山,如今经护坡治理和复绿,栽下栾树、香樟等1.2万株乔木,植被覆盖率跃升至85%。

“传统制造业正通过智能+科创+绿色+,走向低碳发展之路。”新华社记者田金文在调研中感叹,整个厂区不是想象中的灰尘漫天,而是干净整洁,绿意葱茏,水泥厂区白鹭翩跹的景象,正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的鲜活注脚。

海螺水泥的含绿量不止如此,通过技术研发,该厂通过实施综合处理生活垃圾环保一体化项目、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等项目,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。

QQ图片20250820104325
重庆海螺水泥窑处理垃圾项目,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200吨、厨余垃圾60吨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 石涛 摄

“该项目每天可处理200吨生活垃圾,真正实现了‘吃干榨净’。”在水泥窑处理垃圾项目的垃圾抓手前,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分厂厂长易军介绍,在处置过程中,既节约了水泥生产过程中40%左右的能源消耗,同时可回收垃圾中10%固体杂质,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再利用,另外还可回收5%的铁器铁件。

工厂的厨余垃圾处理线,则可以将厨余垃圾经破碎、分选和三相分离,有机质转化为肥料,油脂被提取利用,无机杂质则成为水泥燃料。目前年处理厨余垃圾1万吨,累计处理4万吨。

令人厌弃的“城市代谢残渣”,也能在减法循环中,淬炼出清洁的能量。这减法,减掉的是线性经济的浪费与污染,换来的是循环共生、变废为宝的绿色典范。

从顺水之智的清凉送抵,到化重为轻的零碳奔袭,再到涅槃重生的变废为宝——重庆正以一场全方位的“减法”革命,减去高碳枷锁,换来绿色竞争力,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。

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 王钰/文

责任编辑:石月
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