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绿而生,重庆追求低碳发展。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,央地媒体走进区县开展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重庆主题采访,收获满满。第1眼TV-华龙网记者注意到,在海量的信息背后,有四条脉络清晰可见,这就是产业新路径、智慧新场景、低碳新范式和雄奇新风景,而在它们的背后,则是重庆关于“加减乘除”的发展思考。
从垃圾发电厂的环保变革到长江沿岸的危岩治理,从废旧矿山的关停到特色民宿的兴起……如何使“存在难题”转变为“治理经验”?重庆以“除”字为笔,正在城乡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一幅革除弊病、轻装上阵的新图景。
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重庆主题采访中,央地媒体深入区县,见证了“不破不立”背后的勇气与智慧。
变废为宝
垃圾发电厂的绿色革命
在重庆,生活垃圾不再是城市的负担,而是通过科技赋能,成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能源——这是三峰御临环保有限公司的环保变革案例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工业烟囱上竟建起了云端咖啡厅,让环保科普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社会公众视野——在这里,人们可以一边品尝着香浓的咖啡,一边远眺长江的壮阔,近观山色的秀丽。园区满眼翠绿,闻不到一丝垃圾焚烧的气味。
企业是如何做到的?这得益于厂内精心设计的环保系统。
三峰御临公司仪控工程师王佳林介绍了垃圾变电的奇妙旅程——环卫集团先将垃圾进行粗分类,可燃物、厨余垃圾、金属等各归其位。可燃物被密封的垃圾车运至发电厂,倾倒进可存放5万吨垃圾的储存坑。垃圾会在这个23米高的巨型垃圾场存放3—5天,充分滤干水分。随后,抓斗将垃圾抓进燃烧炉,焚烧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。

整个过程中,环保设计无处不在。
储存坑内安装的巨大风机将空气抽到燃烧炉,使储存坑形成负压,臭味无法外泄。垃圾渗出的水分经过100%净化处理,可用于绿化浇水。燃烧剩下的炉渣用于制砖、铺路,只有少量含有有害物质的飞灰被收集填埋,且三峰正在研究将其无害化处理用于制作建材。
这样的组合烟气处理工艺,其烟气常规污染物排放指标均,可达到欧盟2010标准限额的1/10。
截至2024年12月,这座“垃圾发电巨无霸”已累计处理生活垃圾量达460.37万吨,累计减排二氧化碳约126.70万吨。累计上网发电量20.45亿度,可供约246.19万城市居民一年生活用电。
破除隐患
黄金水道上演危岩治理攻坚战
同样的“除”法,在长江奉节段上演。
瞿塘峡内,巨型游轮穿梭其间,游客们沉醉于长江三峡的雄伟风貌。然而,岁月和江水的“侵蚀”,曾让奉节夔门的山体面临着巨大威胁——高达140万立方米的巨大危岩体危悬于顶,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,时刻威胁着下方行船的安全。
记者登上作业船,来到危岩治理现场。在这片绝壁之上,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钻机,轰鸣声回荡在峡谷之间。
重庆市地矿集团南江勘测公司的项目经理李江洪介绍,工程任务艰巨,涉及多个板状危岩体、危岩单体、表层破碎体和坡面孤石。其中,5个板状体体积惊人,相当于数十个标准足球场堆叠百米之高。

如不加以治理,危岩失稳形成最大首浪高度约为2.36~20.97m,其可能形成的涌浪威胁上下游15公里范围内的长江航道通行安全及瞿塘峡风景区、白帝城景区、奉节港客运码头、货运码头等安全。
危岩治理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生态考题。施工中采用微爆破减少振动,锚索钻孔避开植被密集区,完工后将复绿裸露岩面。
自2022年起,奉节便着手危岩的观测和治理。2024年3月完成勘查、设计工作,目前工程治理正在紧张进行,预计2025年年底完工。方案采用“清除+支撑+锚固+拉索+裂隙封闭+生态修复”的综合措施,总投资高达4473万元。
但对当地政府来说,治理价值远超投入。
奉节县有关方面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:成功避免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达3亿元。但这绝非简单的成本节省,而是对两岸青山、长江航道安全的守护,对每年上千万游客生命安全的保障,对旅游业命脉与活力的维护。
关停矿山
“黑色疮疤”变为“绿色财富”
在北碚区静观镇,脆红李挂满枝头,游客们漫步在果园中,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美好。谁能想到,这里曾经是一座热闹的矿山,主要采集石灰岩。
2000年,既白民宿负责人周松的父亲开办黄泥坡碎石场,租下中华村300多亩山地开采石矿。然而,随着生态保护“两山”理念的深入人心,2017年1月,为响应长江经济带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的号召,矿山被关闭。
同年3月,周松开启了生态修复之路。他种下2万多株果树,为矿山复绿。四年的精心耕耘,矿山重披绿装,成为乡村旅游热门景点。

游客的增多让住宿需求日益凸显,2017年,既白民宿设计启动,经过3年打造后正式营业,迅速火爆。2022年,中华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入股周边配套项目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15万元。
如今的既白民宿,成为北碚民营资本返乡创业和生态治理修复的样本。年接待游客数量超10万人次,年营业额超500万元,吸纳周边近30名村民长期稳定就业,人年均收入约5万元。同时,开设周末集市,帮助村民售卖特色农产品,拓宽增收渠道。
梁平区竹山镇也有着类似的转变。站在矿山咖啡眺望,咖啡香气与苍翠竹海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。曾经,这里因过度开采而满目疮痍,灰土满天飞,树叶都蒙着厚厚一层灰。大规模采石带来短暂收益,却留下陡峭崖壁、深浅矿坑和脆弱生态。
竹山镇关停矿山后,吹响生态修复号角。回填矿坑、覆土植绿,同时思考村民的生存问题。依托竹林资源,竹笋加工、竹材利用、竹工艺制品等绿色产业链条加速形成。废弃矿址凭借独特的地质风貌与工业遗迹,成为旅游打卡点。外来民宿老板和咖啡主理人纷至沓来,57岁的村民大姐在家门口当起了兼职咖啡师。

猎神村修复矿区130余亩,打造山地小微湿地群,形成“一湖、三溪、千亩湿地、万亩竹林”生态系统,水质达Ⅱ类以上,还斩获艾景奖,为全球小微湿地保护贡献中国智慧。
如今,矿山的轰鸣早已远去,唯余竹涛阵阵,回荡在这片由“黑”转“绿”的土地。
重庆聚焦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和弱项,蹚出了绿色发展新路子。有了除弊革新的勇气,绿色发展新篇章还在续写……
第1眼TV-华龙网首席记者 陈美西/文